【原标题:好机制点亮“公诉梦”】
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提升了公诉人素质
公诉人调配机制集中了全省优秀公诉人办理“湄公河案件”
■充实人员、人才管理、公诉人调配的“组合拳”,对解决公诉队伍不稳、人才不足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立足实际的培训与理论调研相结合,促使公诉人的办案水平、理论素养得到提升,队伍建设实现了从“稳定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造就了一批知名的公诉专家和一大批优秀公诉人才。
■通过主流媒体报道、巡讲会、交流座谈会、微博等渠道,“品牌公诉人”的事迹被广为传播,展现了新时期公诉人精深的法律素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职业情操。
近年来,云南省检察机关公诉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公诉各项业务考核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前列;在“全国第五届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中,云南选手摘取了“十佳公诉人”等5项桂冠;成功办理了震惊中外的“湄公河案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检察官的风采……
这些成绩的背后,是队伍素质的不断提高。如今,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公诉队伍推动检察业务发展,已成为云南省检察机关公诉部门的共识。
■稳定队伍
打“组合拳”化解人才不足难题
近年来,云南省检察机关打出了充实人员、人才管理、公诉人调配的“组合拳”,对解决公诉队伍不稳、人才不足等问题发挥了积极作用。
今年3月20日,社会广泛关注的“丰瑞公司地沟油案件”在曲靖市中级法院开庭审理。赵某、吴某等15名被告人,从2002年起先后购进地沟油共计32280.08吨,加工后销售到云南全省。
案发后,曲靖市检察院以涉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单位行贿罪,妨害公务罪对嫌疑人依法提起公诉。庭审中,一位年轻的女公诉人以严密的举证和精彩的辩论受到大家的瞩目。她就是宣威市检察院公诉科检察官陈蓉。
大学毕业后,陈蓉进入宣威市检察院,由于法律功底好、思维敏捷,她被院里列为重点培养对象,24岁就成为“曲靖市十佳公诉人”。曲靖市检察院受理“丰瑞公司地沟油案件”后,根据公诉人调配机制,该院指派她出庭指控犯罪。
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全市十佳公诉人,直至代表上级检察院出庭,陈蓉的成长历程就是云南省检察机关加强基层公诉队伍建设的一个缩影。
2010年,云南省检察院党组实施了“人才强检、人才强诉”战略,提出了“5年内全省检察机关本科生和研究生比例分别达到85%和15%”的目标。此后,公诉队伍建设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首先是人员配备向公诉部门合理倾斜。云南省检察院要求新招录人员优先满足公诉部门的需要,法律功底好、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要优先调配到公诉部门,并加大对通晓少数民族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公诉人的定向培养。
为了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云南省检察院规定了除提拔外,公诉人的调动必须报上级公诉部门备案,做到人员流动有序、可控,一举扭转了人才流失的局面。
为提高优秀公诉人才的使用效率,从2011年开始,云南省检察院建立了公诉专家咨询委员会、公诉专业人才库,各分州市检察院也陆续建立了各自的公诉人才库,使公诉人才得到有效管理。
在此基础上,云南省检察机关实行了公诉人调配机制,即遇到重大、疑难复杂和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时,上级检察院从公诉人才库调配适当人员办理案件,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必要时还从专家库选择专家,通过召开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题咨询论证会、书面咨询、个别咨询等形式为办案单位提供咨询意见,使专家型公诉人才成为全省公诉人的“智囊”。
在“10·5湄公河惨案”、“楚雄州长杨红卫案”等案件中,公诉人调配机制都发挥了积极作用。迄今为止,云南省检察院共在5起大要案中调配了40名公诉人,各分州市院共在28起案件中调配了106名公诉人。
“组合拳”打开了队伍建设的新局面。截至今年上半年,云南省检察机关公诉人稳定在1100人左右,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占91.2%,取得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占18.3%。这支由年轻干警、骨干力量和业务专家组成的层次分明的公诉队伍,成为推动公诉工作发展的坚实基础。
■教育培训
从“稳定数量”向“提升质量”转变
云南省检察院副检察长李若昆向记者介绍,为了提高公诉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该省检察机关以创建学习型公诉部门为核心,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
“法庭调查结束,现在休庭。”随着主持人兼“法官”一声令下,扮演“证人”的元阳县检察院公诉科科长蒋飞向满屋子身着检察服的“法官”、“被告人”、“听众”谈起了自己的感受:“公诉人提问时,我心里特别紧张,都不知道应该怎样说了。建议公诉人在发现证人情绪不稳时,先进行心理疏导后再发问,这样效果可能更好。”
这一画面出现在2012年12月9日,距修改后刑诉法正式实施不到一个月。针对不少基层检察院反映的非法证据排除、证人出庭、未成年人案件办理等难点问题,云南省检察院公诉部门组织了一次集中培训。为贴近实战,培训特意举办了“证人出庭”、“非法证据排除”两次模拟法庭,参训人员分组扮演公诉人、辩护人、证人、被告人等角色,演练讯问被告人,询问证人、鉴定人等各种情况的应对措施,使参训者以不同视角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除注重实战培训外,云南省检察机关还依托检察官学院、教育培训中心和高校等教育资源,开展了大量教育培训活动,2010年以来,参加培训的公诉人已达3000多人次。
为提高公诉人参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该省检察院定期组织公诉理论成果评选,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文章或获奖的,根据情况给予相应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立足实际的培训与理论调研相结合,促使公诉人的办案水平、理论素养得到提升,队伍建设实现了从“稳定数量”向“提升质量”的转变,造就了王凯石、柏利民等一批知名的公诉专家和一大批优秀公诉人才,为公诉业务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十足动力。
■建立品牌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公诉队伍建设
“品牌公诉人”工程是云南省检察机关公诉队伍建设的一个新起点。借助“全国十佳公诉人暨优秀公诉人业务竞赛”的东风,云南省检察院积极为该省公诉人树立叫得响的品牌,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公诉队伍建设。
2013年春节刚过,云南省检察院就吹响了“集结号”:选定参赛选手,审查培训方案,成立由副检察长李若昆和检委会专职委员孙志红领衔、汇集3名参赛选手、5名教练、5名陪练的集训小组……
在长达4个月的集训中,云南省院党组成员多次到集训点看望参赛人员,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教练组根据每位选手的情况,量身定制培训计划;智囊团分组对每位选手进行一对一的贴身辅导。选手、教练、陪练忘记了周末、放弃了假期,每个人都全身心投入备战,只为在比赛中将云南公诉人的风采完美绽放。
在竞赛中树立品牌,在工作中发现典型。近年来,云南加大了对优秀公诉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发现典型、宣传模范人物培养了一批品牌公诉人。
继“全国模范检察官”明立丽、杨竹芳等“老先进”后,曾荣获“全国十佳公诉人”称号的武广轶等一批青年干警崭露头角,成为新一代的“品牌公诉人”。
通过主流媒体报道、巡讲会、交流座谈会、微博等渠道,“品牌公诉人”的事迹被广为传播,展现了新时期公诉人精深的法律素养、良好的精神风貌和高尚的职业情操,树立了云南公诉队伍的良好形象,带动了全省公诉人整体素质的提升。(肖凤珍 杨健鸿 吕彬/正义网)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万源新区翠云路电话:0839-3223805
COPYRIGHT 2025 广元市人民检察院 ALLRIGHT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070号
蜀ICP备12028065号-1
![]() |
微信公众号(scgyjcy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