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给百姓一根针,他们还你一寸金
祁连县扎麻什乡河西村是青海省检察院的党政军企共建帮扶村。今年以来,在青海省检察院积极协调下,争取资金100多万元,支持这个贫困村整治村容村貌,新建牧民定居点、村文化活动广场、党员活动室和村级道路。大家对村子的变化由衷地高兴,对党的惠民富民政策和检察机关的帮助发自内心地欢迎和拥护。
生在青海、长在青海的王晓勇下过乡、种过田、务过工,还在政府、公安和党委等与群众直接打交道的部门工作过。他常说,从一个知青成长为一名大检察官,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和关心,更离不开各族群众的信赖和支持。他的身上始终有一种挥之不去的“草根情结”,对农牧民百姓、基层群众有着一种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眷恋。
王晓勇说,过去,老百姓最关心的是温饱问题。现在,物质生活问题解决了,老百姓最怕政策变、秩序乱,希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希望过更有尊严的生活,希望涉及自身权益保障的案子能够得到公平公正的处理。“有老百姓的真心支持和拥戴,从各族群众的新期待出发,加强和改进检察工作,何愁我们的‘检察梦’不会早日实现?”
让基层和群众听到更多“检察声音”
在青海省这个多民族地区,群众工作逐步呈现出工作对象多元化、工作重点民生化、工作程序公开化等阶段性特征,这对检察机关群众工作提出了新课题。王晓勇告诉记者,青海省检察机关始终秉持民生优先、基层在先的检察工作导向,积极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下检察工作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新途径新机制,把每年深入开展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牧区)的检察人员“五进”活动,作为接地气、转作风、解难题的“必修课”和“基本功”,在感同身受中培育对各族群众的深厚感情。
王晓勇曾经在玉树藏族自治州担任六年党委书记,作为大检察官,现在他每年都要去遭受严重地震灾害的玉树地区慰问、调研、指导工作。玉树检察机关先后深入31家驻玉援建的中央企业、省内外各援建单位、建设委员会等相关重建部门召开灾后重建工程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大会,开展对接协调300余次,解决重点难点问题200余件,有力保障了玉树灾后重建项目的资金安全、工程优质、干部优秀。
在世界关注的三江源和青海湖地区,检察机关采取设置检民联系箱、检务宣传栏,发放检民联系卡、藏汉双语宣传材料,设立流动展览室等方式,深入街头、地头、帐篷和草场,传递检察声音、传播反腐资讯,处理牧民诉求、化解矛盾纠纷,确保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区和青海湖草原湿地生态带建设的顺利开展。
青海省检察机关还充分调动和激发基层院的主观能动性和首创精神,鼓励和支持构建“联系群众常态化、化解矛盾定期化、法律监督同步化、预防犯罪深入化”的基层群众工作阵地,社区民行检察工作站、“与民同行”门户网站、检察官挂职村委会法制副主任工作机制等等,成为接地气、联万家、解民忧的“连心桥”。
群众的真知灼见给我们找准了“病灶”
在王晓勇看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最终目标是解决问题、群众满意,而只有先找准“病灶”,才能“对症下药”、最终解决问题。“群众的情感是最朴素真挚的,群众的意见是最朴实无华,不带任何掩饰的。”
青海省检察院先后召开了由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省院老干部、市州院检察长和省院中层干部、普通干警参加的9个座谈会,组成13个蹲点调研组下基层专题调研,开展从省院“一把手”到普通干警的层层谈心活动,副厅以上党员领导干部登门拜访了22家省级单位。
王晓勇告诉记者,“我们还充分利用刚刚开通的检察微博广泛征求‘粉丝’们意见。通过请进来、沉下去、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网上兜,我们目前共征求到160余条意见建议,几乎涵盖了检察工作的方方面面——”
“现在的一些年轻干警到了基层进不了农家的门、吃不了农家的饭、听不懂农家话、上不了农家的炕,年纪轻轻官气十足。”“你们只打苍蝇、不打老虎,群众心里不服啊!”“到上级院去请示案子,有的检察人员颐指气使、吆五喝六、态度蛮横,真让人受不了。”
“这些作风之弊、行为之垢,不但让我出了汗、红了脸、挂不住,更让我心怀忐忑、寝食难安。我们要瞄准群众找出的这些‘病灶’,以刮骨疗毒的决心,给自己做一次彻彻底底、触及全身的‘大检修’。只有这样,老百姓对我们的怨气才会打消,基层干警对我们的工作才会支持,我们才能挺直了腰杆去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王晓勇说。
各族群众的支持给检察工作安上了“倍增器”
王晓勇记得这样一句话说:“依靠群众撼山易,脱离群众搬砖难。”他认为,当前,检察机关要切实履行好法律监督职责,压力超前、责任重大、难度不小,群众路线恰恰是做好新时期检察工作的基本方法。
“比如,要想既抓苍蝇、又打老虎,当好‘权力笼子的守护人’,前提就是要解决好案源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地等待举报、‘守株待兔’,很可能最后苍蝇、老虎找不到、打不着,执法公信力和群众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
王晓勇表示,随着各种犯罪呈现出隐蔽化、智能化趋势,涉案人员的反侦查、反突破能力也“水涨船高”,光靠检察干警去“孤军奋战”,显然是“孤掌难鸣”。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运用群众路线,从企业反映的经营状况中、从家长里短的街谈巷议中、从民生项目中去发现问题、捕捉线索。“有了各族群众的支持,我们就如同长了顺风耳、千里眼,不仅有效延伸了检察工作的触角,而且节约了司法成本,反腐败工作就会收到倍增效应。”
在王晓勇看来,为民、务实、清廉是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前提和基础。具体到检察工作,“为民”就是在检察环节把老百姓的事儿办好了,冤屈得到了洗刷、正义得到了伸张、贪腐和邪恶得到了惩治。它的标准是,老百姓对检察工作竖起大拇指。“务实”就是实干兴检、不尚空谈,身上始终有一种为党尽职、为民奉献、为检尽责的精气神和正能量。它的标准是,有案必办、有腐必惩、有难必帮。“清廉”就是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经得起考验。它的标准是,拒腐蚀、永不沾。
对照这样的标准,检察机关可以打多少分?王晓勇说:“青海的各族干部群众最有发言权,打分的问题,交给他们来评判最合适。”
构建血脉相连的检民关系
在每年青海省各级“两会”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少数检察人员在执法为民方面存在的问题仍然意见不少,主要集中在为民意识、公仆意识淡薄,群众工作能力不强,执法作风简单生硬等三个方面。王晓勇反思这些问题,发现根源在于没有把老百姓放在眼里、装在心里,就是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方法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把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成最好的老师,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清洗作风之弊、扫除行为之垢,切实筑牢执法为民的政治基础、情感基础和工作基础。”王晓勇说。
王晓勇表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手段、关键在实践。青海省检察机关始终突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青海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这条主线;牢牢把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密切同各族群众血肉联系这个核心;聚焦“四风”问题,以整风精神解决问题、取信于民;严格遵循“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专门“订制”了向全国模范检察官沙沨同志等先进典型学习、深化检察人员“五进”活动、强力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强化群众工作阵地建设、领导干部下基层接地气、构建教育实践活动长效机制等六项专题活动,努力凸显“自选动作”中的“青海检察元素”。
王晓勇说,整改突出问题,既是我们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也是各族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迫切要求。我们要重点针对对人民群众感情不深、联系不多、关注不够、回应不力,对侵害群众合法权益问题依法监督不到位,接受群众监督的意识不强等问题,综合运用教育引导、检务督察、建章立制、健全长效机制、责任追究等多种手段,强力推进整改落实,以群众观点牢固树立、“四风”问题有效解决、执法作风切实转变、检察公信显著提升为目标,构建血脉相连的检民关系,不断提升教育实践活动的品质。
地址:广元市利州区万源新区翠云路电话:0839-3223805
COPYRIGHT 2025 广元市人民检察院 ALLRIGHT RESERVED
川公网安备51080002000070号
蜀ICP备12028065号-1
![]() |
微信公众号(scgyjcy01) |